浏览器收藏夹到底还是应该以一些资源类、工具类、门户类的网站为主,保持一定的访问频率。今天收拾自己的Chrome 书签,却发现已经完完全全把它用成了电子剪贴本——收藏了不少曾一眼被惊艳的选题制作或者感觉不错的小型专栏、报道网站。实话说都是应该不时翻看以带来新点子或者用以刺激一下自己的,但放在书签里的确只有落灰的命运。懒得在各个阅读笔记的 App 里周转,就想不如干脆整理到博客上:方便直接访问是一,能够顺便分享是二。博文发博后也会有持续更新,争取每月发布个 5~10 项,我慢慢整理。
Indienova 是一个面向开发者和游戏爱好者的门户网站,其中我最喜欢的「游必有方」 栏目以播客或博文为形式,周期性分享独立游戏设计经验,从音乐选择到视觉元素进行一一解读。「游戏古登堡计划」则是由 Indienova 组织发起的半公益性质的项目,不仅仅致力于打破语言和文化的屏障来译介国际优秀游戏作品,更整理了完整的文化背景信息库,提供免费查阅的文献资料。 游戏设计绝对综合度极高、对创作者自身素质要求极高的创意活动,单单它所要求的「有趣」这一条就足够让许多创作者束手无策,更不必说游戏本身的属性要求着「有趣」的节奏还要被紧凑地、合理地排布,观察、叙事、修饰上漏下的任何一拍都会在用户体验处百般放大、百爪挠心。我个人不是热衷游戏的玩家,但游戏设计的艺术每每令人着迷。
WhatIs 是 TechTartget 做的一个科技类词典网站,分类查词、每日一词都做得不错,词条内容也简明、易懂、有趣,属于不仅仅可以作为工具网站更可以闲暇时浏览浏览的类型。「How Do You Pronounce IT?」就是某天闲逛 WhatIs时的偶然发现,流连了许久。时下,个人觉得,先别把 App 读成「诶-屁-屁」要比学习「时髦读音指南」更重要,何况后者都一年没更新了,差评。
个人心目中,网页式选题制作的典范。希望有一天 Night Drive 也好,nirokita.cn 也好,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,拥有这样的感染力 。技术上 infographic 的信息可视化、视频的处理方式、动画效果都可圈可点,但出于对选题线索本身的紧抓而不显过分卖弄:以邀请自家编辑、记者面对镜头讲述自己被读者投以恶意评论的经历作为引子,新闻报道领域中评论暴力问题下隐藏的种族、性别等因素随着数据分析浮出水面,伴随可以让读者参与进判断的评论分析进一步展开观点。如其标题所说的,报道原料始终没从自家网站的素材储备踏出一步,依然一点不愧对 “The Web We Want” 的理想题设,反而补全了「正称体量的舒适感」这一在新闻报道中已愈显稀缺的阅读体验。从这个层面上说,这篇报道同时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话题下戒掉悲天悯人情怀的典范,反倒是有点儿小撒娇的意思在,非常可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