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志 #3

“不如我们都开始当艺术家吧”

之前习惯在 Mnemosyne A4 线圈本以日期为序收录每一天的阅读、抄写、Podcast 收听笔记,可最近一是工作比较忙,移动办公常常忘记带齐纸、本、墨水管,二是拥有 AirPods 之后效率翻倍地开发了听觉作为信息输入渠道,想要抓起 Macbook 记录感想的瞬间多了许多——今晚一边听「得意忘形」一边收拾文档,顺手就打开 Word 记了笔记。竟然发现省时省力很多,也方便删删改改、添加链接或者调整结构,打算在未来一段儿时间都先试试把至少 Podcast 这块儿的笔记电子化。

连带上 Podcast 笔记,今天的日志直接突破 3000 字,干脆单独发一篇好了。希望能把每天至少腾出半小时为自己写作这个习惯坚持下去,也是为未来的媒体计划逐步摸清文字风格、方向定位,锻炼提升综合性的表达效率与效果。

** #20170809 **

Haim 最大的问题大概是歌词实在让人听不下去,《Something To Tell》也是。全女生独立乐团里最喜欢的,是 Say Lou Lou——快放暑假那会儿每天乘倒数第二班的十三号线回家,一遍遍循环《Julian》,假装有人会pick me up at night and drive me through the suburbs, meet me in the city and get me there in time。Julian 也像是属于某个留金棕色卷发的法国男孩的名字,长得和 Niels Schneider 几分像 :)

Arcade Fire 的《Everything Now》优秀当然,制作也突出,但第一听感似乎有些太满、太要了。听着听着觉得疲惫,想起来有一阵儿没遇到像前年 Sufjan Stevens《Carrie & Lowell》那样的专辑——从歌名开始让人发麻,一点点把人卷进一个有着绵软塌陷感的漩涡里去缓缓坠落,可即使漂流至最后一个音符落点,体验者依旧是彻头彻尾的外人。体验者与音乐人那最为私人的撕裂感保持了可靠的距离。音乐人并不要求揪起或者带走听众的什么,反倒正是激起更为宏大的共情和悲悯。这些情感被从叙事中解放出来,从此以一种积极或者至少温柔的方式属于每一位听者——喜欢 Nick Cave & the Bad Seeds 的原因差不了多少。感谢他们克制的天性的动机,也羡慕其能如愿如此的禀赋和才华。最近要找机会把杨海崧老师译的《呕吐袋之歌》对照原版一起看了——说到「北兵马司」,谁还记得「小萍Xp」呢。昨天立了秋,又快到了排队买糖炒栗子的季节。

终于看了岩井俊二的《情书》,好像从来没看过这样软软的电影。不会软绵绵或者软疲疲,只是纯纯粹粹地温吞,叙述温吞,画面温吞,光也温吞,回忆相对话的介质都不试图捕捉什么,只是温吞。看完之后脑子里全是日文 ta ta ta da da da 一缀儿又一缀儿的尾音,听得人自觉青春焕发。岩井俊二总能把少男少女拍得美,柏原崇好看,阳光下体育课上女孩子们的大腿也看得人目不转睛——说到底终归是懒洋洋状态下的少男少女,田径赛的桥段一开始,画面就违合起来,“好在”柏原崇跌倒,影片的精气神儿全回来。

Screen Shot 2017-08-09 at 10.51.22 PM.png

我总是说喜欢索伦蒂诺(Paolo Sorrentino),因为如果说岩井俊二的青春是软质的、光透的、生着丁达尔效应般的,那单单一道脊椎线、一对浅腰窝的丰腴背影当真是叫嚣着「年轻气盛」。索伦蒂诺对「衰老」很是温柔——想想《年轻气盛》里自然乐章的那场戏——甚至有艳羡。他总有办法在两类速率、两种情绪中裁出优雅的公正。

p2278153270.jpg p2495312401.jpg

怀疑韦斯·安德森 (Wes Anderson)是否对童年有真正的痴迷。或者,他只是在借一个可信的、无从为自己声辩的背景去为美学偏好而背书。他的短片甚至商业短片要拍得好很多,节奏准点,像是从没为「年龄阶段」这样的问题作出过什么调整,只是用色调和置景巧言“哄骗”。

单张循环 Sufjan Stevens《Carrie & Lowell》入睡,担心 AirPods 走着走着就会掉的实在多虑了。九点到达 Wagas,一边吃早餐一边听完「迟早更新」第 61 期,上午读了《加缪笔记》,学了一个小时的 CS 理论。

起床发呆时想,读书到达一定数量的人都不会拥有太差的写作,甚至写作中都有一种相通的、能够识别对方的、惺惺相惜的气质。这和精英主义也不一样,即使看不清动机或目的,有无大量阅读作为基层的写作根本就拥有两种气质、两种动线。剩下的呢?积累之上的呢?我想是「自我要求」的悬殊。自我要求的标准如何,这要考验一点敏感即天赋;能不能依它践行,能不能长久地忠诚于甚至不断推进、突破它,就是村上春树说的 “写作是件体力活” 了,本性要够韧,且你愿为写作去拉扯它。“要写出有挑战性的作品,它就必须是完成的。它和神的创造完全相反。它是完成的,有限的,清楚的,因人的坚持而成形。一致性就掌握在我们的手里。”,加缪说。

最近还是总手抖,身体很虚,听 L 的话炖了鸡汤喝。最近也总想吃博多一幸舍的豚骨拉面——晚餐时候骑车去吃了,顺便在芳草地地下一层的中信书店逛了逛新书——和伊藤家的鳗鱼饭。联想到之前读到别人写东方尚「汤汁文化」,西方尚「油脂文化」——每次身体弱到勾起最乖的胃口,都不得不认同。翻了半天《常识与通识》,以为是《思乡与蛋白酶》里阿城提起的(也是篇好文,阿城是我最喜欢的中文随笔作家、杂志专栏作家之一)去 Google 一搜才发现竟是在工具类读本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》中记下来的,作者奥野宣之的原文是:

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经济大多以农业为中心,所以食物多以植物为主,容易缺乏动物性蛋白质和油脂。为了弥补这种不足,人民用肉类烹制汤汁,在浓汤的香味中得到满足。湿润的气候适合食物发酵,因此亚洲国家的居民还很擅长采用不同的发酵方法将谷物、大豆和鱼等食材中的鲜美味道提炼出来。如果把北美和欧洲比作油脂文化圈,那么亚洲就是汤汁文化圈。因为欧美人对于食物的满足感都来自油脂,而亚洲人则偏好汤汁。

晚上回来主要整理电脑、硬盘和随手做的电影笔记。花 20 分钟剪了很粗糙的 25 秒 Vlog。还没来得及细想 Vlog 这一两个月在中文圈子里突然走红的原因,对我自己来说,还是和「无状态」第 0 期里说到的差不多,丰富表达渠道吧。再往「丰富表达渠道」背后看,是如 cbvivi 说的,“拍摄 Vlog 的经历锻炼、改变了我看事物的角度。我常常想,眼前的东西是可被拍摄的吗?它应该怎样被记录?它在一个动态的画面中会是什么样子?” 观看、理解事物的角度是最私人、最难以言喻的东西,算不上技巧/技能,也不一定经济实用,但学究点说,它用纯粹的经验主义为存在主义的痛苦松绑,太过瘾了。书没翻开,教程没看,JOBY 都忘带,想着既然拍了还是先攒一个出来,慢慢学习进步。

https://vimeo.com/228996350

睡前电影是 Pierre 推荐的《开罗时间》,明早一起录新一期「无状态」。

很累的一天,躺下来还是很难摆脱许多画面。和你说的那些,我一句都没后悔。

能直率地、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对他人的正向情感是一件很难的事,我从来做得都不是太好。本质上,这可能来源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不满、以及对赋予别人伤害自己的能力的恐惧。所以时间长了就觉得,间接的、隐喻的、技巧包裹的、心领神会的、心照不宣的东西更美,当然也更安全。但年纪越大,越觉得真诚才最难得。大巧若拙,以后慢慢改。年纪越大越喜欢真诚多过聪明。而且知道,越聪明就越要克服很多东西,才能到达真诚。

年轻时候总会有一些形而上的时期,喜欢并且只会用概念称呼周遭的生活,就好像瓦尔登湖那么抽象。直到中年,梭罗才变得具体和不厌其烦。他成为了一个植物学家,观察记录北美全部的植物——植物,一直处在人类认知的边缘。这样看,似乎一定是要经过一些岁月,才能找到真实可感的生活。不过我仍然相信,年轻人,在很早的时候,就看到了生活的全部真相,他们只是在用余生,收回目光。

@张潇雨

#20170809 Podcast 视听笔记

「迟早更新」#61「全部标记为已读」(60mins)★★★

####「博物志」#85 不是只有「文物」才能进博物馆(60mins)★★★★

「得意忘形」#26 人际关系关系中的三个永恒公理(50mins)★★★

「得意忘形」#19 下围棋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永恒自恋(80mins)★★★★★

「得意忘形」#26 创作很苦,做新东西很难(70mins)★★★★★

「得意忘形」#23 不如我们都开始当艺术家吧(20mins)★★★★